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服务热线:024-31688099

最新资讯

  • 公司动态
  • 政策法规
  • 求职技巧
  • 工资日结,雇佣双方信任度能否有改善?
          “工资多久一结算?”6月14日中午,刚从菏泽来青岛的求职者小闫顶着烈日在沈阳路马路市场的摊位前驻足查看,并不时与职介人员交谈了解情况,结束时还不忘追问这么一句。

      刚参加完高考的小闫,自觉升学无望便决定来青岛打工。“我暂时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些体力劳动。因为工作没前途,所以我不想长干,又怕拖欠工资,所以我想找个短期结算工资的活儿。”被问及为何关心结算周期时,小闫的回答显得很有逻辑并振振有词。

      随着务工者年龄结构的变化,和小闫的心理相似者不占少数。在年初“用工荒”袭来时,不少商家甚至把工作日结作为招揽务工者的“杀手锏”。在相隔约几百米的四方区人力资源市场,同样可以看到工资日结的招工广告,如青岛锐捷科技包装有限公司招仓库零工,每天60元; 青岛涵韵机械有限公司招学徒工,每天50—60元。

      相比较于市区内的工资日结还星星点点且局限于服务和建筑行业,工业园区的工资日结已在纺织、电子、小饰品加工等行业内普遍盛行。记者走访发现,在青岛城阳区的流亭工业园、邱家女姑街道和王家女姑街道,有大量的私营企业和家庭工厂在招聘日结工人。

      在城阳区流亭工业园,一位“日结工”告诉记者,工业园区内家庭工厂的老板大都是附近大型厂家的老员工,在了解行业和有了一些门路之后,开始自行创业。但受制于资金原因,无法雇佣大量的正式产业工人,而在与客户签署生产协议之前,客户一般对工厂做产能评估,即该工厂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订单,为了通过产量评估,家庭工厂的负责人在情急之下会找“日结工”来救场,久而久之他们发现“日结工”的经济和管理成本要远远低于正式工,进而扩大“日结工”的比例,甚至只招“日结工”。

      日结制弊端重重

      尽管工资日结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劳动者能按时拿到薪水,但一些业内人士对此也表现出担忧,毕竟工资日结折射出雇佣关系双方的互不信任。

      工资日结或者说“临时工”在法律上被称为非全日制用工,“如果从纯理论的角度理解,非全日制用工本身是一种灵活就业形式,双方对彼此的依赖都不大,对双方产生的危害都比较小。”在济南一家大型国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张博向记者阐述了他对工资日结的看法,“但如果在用工期间出现工伤事故等,因为双方订立的是短期的、口头的用工协议,在处理事故纠纷时容易出现权责不清的问题。”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日结工”的大量涌现,还使得一些家庭工厂成为空架子,通过产能评估之后签下的订单,再转给下家,通过雇用“日结工”进行生产,这在中国南部的加工业重镇如镇江、泉州、东莞,已成为“潜规则”。

      对于家庭工厂聘用“日结工”来降低成本,青岛新市民之家主任陈明钰也认为:“这本身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甚至无异于饮鸩止渴,劳资关系不稳定,产能的提升只能是表面现象。”

      根源在劳务派遣制度

      在陈明钰看来,“工资日结”不仅不是“看上去很美”,而是“很危险。”

      “工资日结说白了就是临时工,长此以往,务工者既没有安全感也没有责任心。”陈明钰说,“日结工”的心理大都是这个工作干不好我再找下一家,大不了今天的工资不要了,100多块钱而已,抱怨一下就算了。而用工方也不会下工夫去关注维护进而修补雇佣关系,更不用说提供一系列的福利待遇了。

      要修补雇佣双方的信任裂痕,根源在于劳务派遣制的滥用。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认为:“目前,劳务派遣用工在中国是过度滥用,早已经偏离了这种用工方式的初衷。”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问题用一节的篇幅作了专门规定,其立法目的就是对劳务派遣进行严格限制,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始料未及的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劳务派遣不但没有被遏制,反而成了众多用人单位逃避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法律义务的主要“出路”,因而实现了空前的“繁荣”。

      陈明钰认为,政府应加强引导,“我们需要政府税收的支持以及培训,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而是指引性的培训,通过媒体,让雇主和务工者知道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每个劳动者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劳动者的家庭才能和谐,劳动者所在的社区才能和谐,进而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陈明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