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服务热线:024-31688099

最新资讯

  • 公司动态
  • 政策法规
  • 求职技巧
  • 漫不经心的装卸:一切源于劳务派遣?
    今天的一切“不公平”,已经形成了“隐性”的制度。譬如说,一些运输企业的一线搬运工人,在身份上已基本没有所谓“正式”一说了,几乎清一色是“劳务派遣”,只有那些所谓的管理者,才是非“劳务派遣”的身份。  
        今天的一切“不公平”,已经形成了“隐性”的制度。譬如说,一些运输企业的一线搬运工人,在身份上已基本没有所谓“正式”一说了,几乎清一色是“劳务派遣”,只有那些所谓的管理者,才是非“劳务派遣”的身份。

      “实现待遇公平,劳务派遣工还要等多久?”一段来自新民网的质问,的确让人窒息与无奈。长期游走在交通运输服务一线,对劳务派遣的弊端可谓是“了如指掌”。前不久,一则关于机场装卸员工漫不经心的工作视频,在网上引起了轩辕大波。当时就有记者问我,“这样的事常见吗?为什么会发生?怎样才能杜绝”。

      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不止一次问过自己。是呀,为什么会这样?当广播中传出“7月1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劳务派遣工的公平待遇或许能够得到解决”的评论时,心理突然颤动了起来。看来,我们的制度设计者,我们的社会研究者,还真没有意识到,劳务派遣,并非只是待遇的“公平”问题。

      在我调研过的运输企业中,大多是隶属中央或地方的国企,劳务派遣工的使用量非常大。之所以如此,其中有太多的无奈。正如一位央企负责人曾说过的,如果不这样,国资委的考核指标将永远不可能完成。在此,暂且不讨论这些国企为什么要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的问题,还是把话题还原到公平待遇问题上。

      如果把时间倒置到2005年左右,或许我们所说的“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大浪淘沙”,那种“直接”的不公平早就没有了。今天的一切“不公平”,已经形成了“隐性”的制度。譬如说,一些运输企业的一线搬运工人,在身份上已基本没有所谓“正式”一说了,几乎清一色是“劳务派遣”,只有那些所谓的管理者,才是非“劳务派遣”的身份。因此,从表象上,在这样的企业中,已经不可能找到相同岗位不同身份的“不公平”了。相反,如果进行横向比较,这些劳务派遣工的工资还可能高于其它企业的工人。

      然而,当我们把视角积聚到“隐性的福利”时,这个矛盾就会相当明显了。首先摆放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所谓“五险一金”的保障问题,劳务派遣工可以有,但是,那是一种最低限度的“有”,是一种政策强制性的“有”,是明显区别于所谓正式工的“有”。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后勤保障问题,职能部门的“朝九晚五”,定点为的交通保障,或是有条件的车改,基本满足了可能的需求。但是,对于“劳务派遣”,没有“时间”的作息计划,“随时可能”的保障需求,在所有的企业都会是一个难题,都是“研究,研究……,再研究”的问题。 最后就是所谓领导的关怀问题,我们试着听一段收费窗口职工说的话:“我们原本没有什么知识,领导能够照顾我们,在这儿还每个月能够领到900元的工资,能够养养家,我们很感激,但我们真的希望领导能够看看我们,给我们搭个棚子,遮遮雨、避避风”。言下之意,我想大家都能够明白。

      因此,对于“漫不经心的装卸”,恐怕不是仅仅修改一个劳动合同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或许,它需要我们从整个管理体系中寻找问题的根源,真正解决管理者的压力与困难,就如政府管理一般,只有把官员头上的GDP这个紧箍咒给去除了,才可能让他们在管理过程中,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之外的文化建设方面;当然,也需要从制度上促使企业的管理者,更多的关注一线员工的“冷暖”,只有让员工真实地感受到“归属感”,才可能确保生产与服务的安全和品质。